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家解读 > 正文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努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09 09:29:34点击量:

    

一、充分认识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5年的光辉历程。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作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长期斗争中屡经艰险磨难而不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振兴的成功之路。这其中一条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更准确、更有效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这对于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所谓领导,是相对群众而言的,"领"就是带领群众,"导"就是引导群众。李瑞环说过,"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确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因此,会做群众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有力的宣传、组织工作,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能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使群众活跃起来、积极起来,并把群众科学地组织起来,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对领导素质的综合考验。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矛盾比较复杂。完成繁重的发展任务,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增强群众的信任度。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把握不了群众的思想动向,除了动用权力来推进工作,在做群众工作方面基本无能为力,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大家知道,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事业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群众工作。党的干部只有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增长才干,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中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并自觉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为民用好权,为民谋好利。某些领导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的"失语"状态,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同志对群众感情不深,对做好群众工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些领导同志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或者说不会用正确地方式做群众工作。
2、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始终注意发动、鼓舞、相信和依靠群众。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压不倒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指出,"党领导得好不好,要用生产力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衡量。"他强调,增加群众的实际利益,"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在后来的讲话中,邓小平反复地谈到,"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党制定一切政策的依据。 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更是明确地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谆谆告诫全党,"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有一系列的论述。胡锦涛同志指出:"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工作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3、做好群众工作是当前形势的需要。
从国际上看,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同时,少数西方国家为了称霸世界,一方面扩军备战,用武力征服弱小国家,另一方面变"硬对抗"为"软进攻",处心积虑地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它们在苏联和东欧得手后,已将"和平演变"的重点放在我国,企图推翻我们党的领导,将我国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此,它们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通过多渠道的交流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和灌输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推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用经济和科技优势,诱迫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同时,培植、扶持、收买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机向党发难。这样的国家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迈入关键时期,简而言之,就是"两期"和"两个前所未有"。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这个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此期间,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分配格局重新调整,新老矛盾相互交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若措施得当,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若应对失误,则会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将进一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大变革、大转型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将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将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农业基础地位仍不牢固,经济增长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严重制约,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稳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势将进一步增加新的不确定性。

从党内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群众同生死共命运的血肉联系相比,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重视做群众工作、不深入群众当中、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大量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滋生了党内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铺就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温床,更重要的是,伤害了群众感情,降低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和认同感,破坏了我们党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从民情上看,一个高层的领导人退下来以后谈了这样一个观点:建国初期,凭资历可以当领导,没有文化也能做到一呼百应;计划经济时代凭行政命令可以当领导;改革开放以后,要凭能力当领导,你没有本事,群众不会听你的。
总而言之,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才能形成以群众为基础的能抵制各种风险考验的钢铁长城;反之,则会成为孤家寡人,最终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这也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丢掉政权的深刻教训之一。
4、做好群众工作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一下我国改革发展的轨迹,我个人体会,很多改革是"地方突破,中央规范"。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大家都不敢搞,安徽凤阳搞了以后,发现很好,中央规范,进行推广。乡镇直选也是这样,原来乡镇选的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一天到晚往领导那儿跑,而不跑群众家里,不联系群众,最后大家不拥护他。直选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央也进行了规范。温家宝同志在一次接待外宾时说:"我们将来还要往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往县这个层次继续发展。"改革就是这样的,地方突破,中央规范,这些年都是这么来的。那么,如果说地方、局部不突破,中央怎么规范呢?地方突破,局部突破,积极性从哪儿来呢?从人民群众中来!就是毛主席说的:"群众有无穷的创造力。"所以,必须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谁去突破啊?谁去创造啊?这就有一个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所以说,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这个主体是需要我们做群众工作去调动他的积极性的。
换一个角度,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客体,是被改革的。而被改革就涉及到一个利益调整,调整他的利益,就需要做他的工作。要使群众正确对待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时候不改不行啊,改了以后前景是好的。如果他作为客体,不拥护改革,那就容易造成大的问题。
现在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新信号,有一个"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宣泄。公安部门的同志反映:现在最难办的是,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与有利益诉求的人搅合在一起,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周围几十几百人围观、起哄。扔向警察的石头,常常来自围观者,而不是上访群众本身。这就值得思考啊,群众有气啊!有一个党务工作者说:现在老百姓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一跤,不是自嘲一声"倒霉"、起来拍拍灰土继续走路,而是骂"他妈的干部腐败,修的豆腐渣马路。"不满情绪也在一些"精英阶层"蔓延。一些社会公认的强势群体竟然也自称是"弱势群体",包括企业主、机关里的处科级干部、企业里的工程师、学校校长等等。南京大学风险与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力教授说,我们在相关调查中,群众的回答十分情绪化,比如,群众认为官员贪污受贿10万元就应该枪毙,这与现行法律和现实判决距离巨大。朱力表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虽然还是以利益冲突为主,但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及其发展趋势,应保持高度警惕。沿海一些地方反映,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普遍有着"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心态。谈及社会矛盾,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盯住信访人群,盯住具体的利益要求。而对没有信访的占人口99%以上的广大群众,对其心理、情绪、利益诉求,关注不够。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信号,我们要有敏感性,要不然就容易出大事。
5、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关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讲得很形象: 有个孩子请神仙告诉他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神仙答应了,带他去看两个房间。孩子在第一个房间,看到一个摆满美味佳肴的高台,可惜所有的食物只能用三尺长的筷子去夹。这时,一群饿汉冲进房间,用筷子夹起食物就要往嘴里塞,却怎么也吃不到。神仙说:"这就是地狱。"在第二个房间,同样的高台、同样的食物、同样的筷子,但取食者却彼此帮助,你喂我吃菜,我喂你吃肉,三尺长的筷子运用自如。神仙说:"这就是天堂。"互帮互助是"天堂",自私狭隘只能走向"地狱"。我们群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群众互帮互助,引导群众远离自私狭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多方面关系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重要,而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新的历史时期,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着力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能理顺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和行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凝聚全民族力量,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建立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党群关系,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再加之我们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的党群关系正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党群矛盾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
中组部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当前党群矛盾呈现三种明显趋势:一是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员工、个体业主、退休军人、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当前党群之间矛盾的潜伏性、苗头性特征逐渐淡化,"民告官"案件所占比例上升,矛盾更加"白热化"、公开化,而且对抗行为逐步加大。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群众在矛盾冲突中还举标语、喊口号,影响极坏。第三,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和组织化程度呈日益增强趋势。福建省信访局的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正逐步成为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人数日益扩大;有些集体上访开始时比较隐蔽,常常在短时间内甚至一二个小时内爆发并迅速扩展;在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中,组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据福建省漳州市信访局统计,2005年1-5月,该市群众集体上访就有118批252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5%。
这三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薄弱或缺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协调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加强群众,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化解各种矛盾的本领,切实密切党群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在稳定、和谐、有序的状态下健康运行。
6、做好群众工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问题。如,"三农"问题依旧棘手,广大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区域关系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买房贵(群众形象称之为"新三座大山")等问题反映比较强烈;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仍然不断,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既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也将极大挫伤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更有力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
二、要善于用真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
尽管大多数领导干部既重视,也能做好群众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视对群众说服教育的领导干部有之,不善于说服教育的领导干部也有之。他们要么说不清、道不明,要么说偏了、讲歪了,要么说的无人听、讲的无人信;有的动辄洋洋万言,却离题万里,不中要害;有的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有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人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还有的甚至以权代理、以势代言,搞强制压服。这样一来,轻则说而不服、浪费精力,重则说而无用、造成抵触,不但发挥不了说服教育的作用,而且影响工作开展,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
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行探讨。可以认识、立场、观点、方法、格局、机制方面探讨。也可以从教育引导能力、民主决策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利益协调能力、依法办事能力探讨。还可以从密切联系群汇能力、真诚团结群众能力、教育引导群众能力、充分宣传群众能力、广泛动员群众能力和热忱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方面探讨。胡锦涛同志指出,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里仅从说服教育群众的能力方面进行探讨。要有效地说服教育群众,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研究说服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阶级斗争年代,单位党委书记作一次报告,可以对所有员工说话,不管你是青年人、老师傅,还是工程师、操作工,一套革命语言就可以打遍天下。现在是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开始多元化了,说服教育不能一锅煮,针对不同的对象,从大的方面至少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与新社会阶层说话,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吗?
今天,我们的党组织将面对这样的阶层,他们有雄厚的资本,有宽阔的视野,有广泛的社会联系,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特别是他们有文化,善管理,懂法律。面对他们,我们党务干部怎么说话?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与新社会阶层相处,你必须承认,你与他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共事关系。你要承认他的成功,尊重他的事业,学会欣赏他的长处和优势。他们熟悉的东西,你也要熟悉;他们精通的东西,你也要了解。不要一个经济政策或市场现象出现了,老总老板们反应很强烈,而我们自己却木然无知;不要在老总老板们讲经营、讲管理滔滔不绝时,我们的党务干部插不上一句话。在党的工作上,如果你要得到新社会阶层的支持,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用最短的时间去说服他们,最好从他们有兴趣的话题开始。原则问题不要轻易让步,迁就不会带来他们对你的尊重。
二是与困难群众说话,你是否了解他们的现状与过去?今天在开展对困难群众的工作中,身份的差异是我们与困难群众不能拉近距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同志不知道下岗工人下岗前曾为企业作出很大贡献,获得过许多光荣称号;也不知道支边支疆青年的英雄历史,不知道他们为国家领土完整与统一所作的奉献;更不能了解他们"走时豪情万丈,归来却是空空行囊"的体验。这样他们与困难群众说话时,缺少通道,效果当然不好。有些单位不合理的改制,使得一些干部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碰到困难群众的问题,他们就采取简单化的方式,对下属的党务干部说:"你去给我搞定。"有些群众工作部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浆糊大师"、"太极高手",对群众只出虚招,摆迷魂阵。这样的人与困难群众说话,怎么说得下去?
三是与年轻人说话,你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吗?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大变迁和世俗化,使得今天的年轻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党的青年工作来说,主要是在文化层面的。在成年人看来是重要的事情,年轻人不屑一顾;成年人推崇的"先进分子",在年轻人那里却受到质疑和挑战,他们更看重各个领域的成功者。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失败了,原因就是他们从来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在网上已经离了两次婚,父母还浑然不知。同样,党务干部在对年轻人教育时的无奈,也是由于他们对年轻人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党务干部要想与年轻人说话,必须了解他们的文化,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要懂得年轻人的语言。现在网络语言对年轻人的语言影响很大,党务干部不上网,就听不懂。7456、886、9494是什么意思?PMP是什么意思?"灰长灰长"是什么意思?从事年轻人工作的党务干部应当多上网,多与年轻人在一起,要了解年轻人的语言,读年轻人喜欢的书,听年轻人喜欢的歌,在BBS上看看他们在谈些什么,也可以参与交谈,要研究他们的"酷"文化。
四是与老同志说话,你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
老同志不喜欢新概念,他们爱抓老问题。譬如说,老祖宗不能丢,究竟是哪些不能丢?为什么有的已经丢掉了?又譬如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现在贫富差距反而更大了,这是不是社会主义?再譬如说,经营者持大股算不算剥削?他们怎么体现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先进性?老同志很执著,抓住基本问题一定要求讲清楚,特别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老同志在位的时候,这些问题他们讲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的干部缺少理论研究的习惯,本来这方面的素养就少,去党校学习的很多,但真正研究一些理论问题的并不多,这与老同志相比是有差距的。
还有就是思考问题。观察社会、了解群众、思考问题过去一直是我们党务干部的基本功。信访多了,这是什么原因?一个时期连续发生有人闯入学校、幼儿园杀人,这又是什么原因?要问一个为什么,然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不要嘴上讲着"三个代表",对周边的事情不闻不问,这样的干部,老同志怎么会听你说话。总之,党务干部说话前要先做好功课,这就是读书、想问题、交朋友。问题看清楚了,想明白了,你才有资格说话。
第二,要集真理的力量、感情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于一体,充分发挥说服教育的作用。
1、用真理的力量凝聚群众。真理具有强大的引导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人。领导干部讲的东西真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就愿听、就能信。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学得多、悟得透、钻得深,给基层辅导、向群众宣讲能够由浅入深、由虚到实、由表及里,因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也受到群众的欢迎。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真理、手中握着道理,所讲之理才能引起共鸣、产生共识,否则就会空洞无物、牵强附会。所以,用真理的力量凝聚群众,关键在于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当然,掌握了真理还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步。理论的真正价值是在于指导实践、促进工作。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群众的、而不是艰涩的语言,努力做好说服教育的工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严肃地批评那些把字写得让人家不认识,把话说得让人家听不懂的做法,提倡要用大众的语言,要善于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说出来。这就是说,我们要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来讲"理",因为群众最服的就是理,而不是权;群众最怕的是理,而不是官。我们办每一件事、做每一项工作,应首先把其中的道理对群众讲清楚、说明白,这样思想就能够形成统一,我们的工作才能顺畅,群众才能满意。

2、用感情的力量感召群众。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教育心理学的"尊重对等原理"也告诉我们,不尊重听者,是很难得到听者的尊重和认同的。如果领导干部一开口讲话,就摆出一副"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就不可能调动群众的情感,打通群众的思想,获得群众的认同。因此,领导干部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要多用真挚的感情、平等的心态、和谐的氛围去提升说服效力,强化教育效果。我理解,就是要努力在"四要四忌"上狠下功夫。一要亲民,忌辱民。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领导干部不能摆架子,不可装"聋子",不要当"瞎子"。"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领导干部一定要真心真意为民解难事、办实事。要出以公心,公事公办,该办则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就办好,而不能看有无好处,有多少好处。只有做到无欲则刚,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原则。要坚决反对愚弄群众、辱骂群众、打击群众、视群众为"刁民"、"草民"等伤害群众感情、挫伤群众热情、影响群众创业激情的错误做法,做群众的热心人。
二要近民,忌疏民。领导干部对待群众要做到诚心征求意见、虚心接受意见、耐心听取意见,用"真诚"换取群众的"真心",在干部群众中形成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的氛围。要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与老百姓拉家常,认真听取来自基层和群众的建议及意见,缩短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做群众的知心人。
三要惜民,忌扰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民大于天,民深于地,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领导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群众人格,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加重群众负担,爱惜民力,心系民生,给百姓撑腰,为群众壮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
四要助民,忌压民。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民困,化民怨,助民富。助民就要讲认真,认真就要表现在落实上,说一句算一句,句句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尊重群众民主权利,集中群众智慧,不盛气凌人,不以势压人,脚踏实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让群众长期得实惠,让老百姓尽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他们共建小康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做群众的实心人。
3,用人格的力量影响群众。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群众就会服气。无数事实证明,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服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从何而来?概括地说,就是做人要正,从政要勤,为官要廉,作风要硬。做人要正,正派才能赢得人心。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讲,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人做一世,做官做一时;做人做一辈子,做官做一阵子。要先做人后做官,做人是做官的基础。作家萧军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大凡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品格,有德无才会贻误事业,有才无德会毁掉事业,德才兼备才能开创事业。德好,形象好,就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就是"形象的魅力"。从政要勤,勤政才有希望。人格力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为此,领导干部要勤于开拓创业,决不能只是看摊守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一任领导,兴一方经济,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领导干部不管职务高低,能力大小,最重要的是立足自己的岗位,尽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那种不愿奉献,积极钻营,乞求官运亨通者,最多只能得逞于一时,终究会被人民所唾弃。只有那种把事业摆在第一位,踏踏实实做事,始终保持一种老黄牛精神的人,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永远矗立高大形象,成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源泉。这就是人格的力量。
当官要廉,廉政才能稳定。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高的政治品德。"古人曰:"公生明,廉生威。""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为官从政,一不要为权力所害,二不要为金钱所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本身就是一种人格力量,谁廉政,谁就有主动权、发言权,群众就信服、拥护。
作风要硬,硬朗才能出战斗力。党的作风问题,就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硬,形象就好不了,就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困难相互交织,发扬好的作风,就是要有迎难而上、攻坚破难的精神,敢于抓难的、敢于碰硬的、敢于治乱的,以硬的作风、铁的手腕来落实硬任务。领导干部只有自身作风过硬,才能出战斗力,才能抓落实、促发展、保稳定。
4,用艺术的力量感染群众。说服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如果领导干部说话干干巴巴,讲话平平淡淡,既无哲理又无趣味,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必然使听者感到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影响说服教育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应在广泛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说服教育的艺术,提升启人心智的思辨能力,培植怡人心怀的幽默才能,讲求生动活泼的表达技巧,把握恰到好处的时机火候。把哲趣、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说服教育就会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广大群众也就会乐于接受。
《孙子兵法》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说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高明的领导,能够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究其原因,除了具备很好的决策能力、驾驭能力之外,还有一个艺术的问题。我体会:
首先要和群众平等对话。我们中国有句俗话: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柔和有时候力量是巨大的。作家毕淑敏有这样一篇文章:记得早年学医时,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这位作家在文章中写到: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这就是柔和的力量。在和群众的交流中,即使群众有不同看法,也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而不能自以为是、以权压人。领导者要有虚心听人讲话的胸怀和度量,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感到难以接受。对于不同意见,要通过充分的摆事实、讲道理,达到沟通的目的,如果真是自己认识脱离了实际,或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就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
其次是和群众情感交流。情感为人类所独有,在人的生活中发挥者巨大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去克服困难、创造生活,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心灰意冷、庸懒倦惰。因此,现代管理与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这就要求领导者运用语言情感的影响力去感染群众、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说话要亲切入耳、合情合理,切不可恶语伤人、挖苦讽刺。正所谓"利刀割口伤犹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一旦用无情的语言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就会加剧矛盾,形成对抗,收不到说服教育的良好效果。
再次是要学会运用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可以创造亲切、愉快的气氛,促进领导者与群众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风趣的语言可以增添欢悦情趣,活跃气氛,使听众的情绪轻松、愉快,从而达到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从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看,领导者高于普通人,高于群众,当群众见到领导者时,通常会感到紧张、拘谨。这个时候,如果领导者说几句得体的风趣幽默的话,就会使紧张的气氛马上缓和下来,使群众的情绪由拘谨转为自然,进而打开话匣子,向领导者倾诉自己的心里话。所以,现代领导者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说话中的幽默。
第四是要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国一位元老级宣传管理干部曾经说过:"党政官员,你会说话吗?你想告诉大家的,已经反复说了许多遍,大家想知道的,你一句也没说。"有一次,香港一个商团访问沿海某省,一名省级领导被安排会见。这位领导特意提前到场,接受记者采访,谈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相关报道收集回来了:领导认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十分漂亮精彩的话语,如客商安全绝对有保障、招商引资等等,当地媒体原原本本地报道了。而境外媒体统统没刊登出来,反倒是领导随便说说的话,不小心说漏了口、不十分严谨得体的话,小玩笑之类,却上了大标题,大肆渲染。本来是专门精心为香港人准备的话,光刊登在本地媒体有什么意思,该领导大为恼火。
此后,凡遇境外媒体请求采访,该领导能避则避,实在推不掉的,就打官腔敷衍。地方政要与媒体之间为何会出现这种矛盾对比,我们这位元老级宣传管理干部揭示了其中深刻的根源:"你想告诉大家的,已经反复说了许多遍;大家想知道的,你一句也没说。" 所以就有人指出,当报社被看作是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报纸被看作是机关简报、记者编辑被看作是党政领导的下级时,在"发稿保护主义"体制下,领导想说的自然会如愿出现在媒体上,领导不想见报的,媒体会自觉过滤掉。报刊被其所属机关的党政官员当作自己的"说话自留地"。在这些"自留地"里,官员的官话、套话、废话,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假话疯长。有一个新闻界的同志说:"我们不是一概拒绝领导人活动、会议新闻。关键是领导不要逢会就讲那些已经讲了无数遍、永远不会错但也没有用的话。"这就说明,要学会"说话"、学会与公众沟通--尊重新闻规律、说出媒体--群众想听的话,塑造媒体--群众喜欢的形象,更有效地号召群众动员群众,已成为党政干部不能回避的一道门槛。
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细节。有这么一个笑话:两个人去问牧师,读圣经时能否吸烟。其中一个人想也未想便问道:"在看圣经时能吸烟吗?" 牧师气愤地回答:"不可以!"而另一个人悄悄地对前面这个人说:"你问错了,应该这样问。"于是他转身问牧师道:"请问吸烟时可以看圣经吗?"牧师很高兴地回答:"当然可以!"这个笑话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一个本质相同的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回答却会截然相反。说话的角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第五,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艰深的理论问题。什么叫大师?有位伟人说过:就是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艰深的理论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字写得越难认越有学问,理论讲得越玄乎越高深,实际上不是的。学文做得越深得人,越能用通俗得语言把艰深的理论讲清楚。《共产党宣言》大家都读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或者是游荡)。它的语言虽然简单、通俗,但却就很有穿透力。
第六,要善于以事说理,以事明理。善于用群众身边的事,群众熟悉的事去讲道理。
三、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做好群众工作,不仅是一个带根本性的立场问题、党性问题、感情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问题。对于大家来说,一方面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弄清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要在方法论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1、认真学习。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说过:"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即淘汰之意)。"大家都知道犹太人特别厉害,据史料记载,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奖算起,至1973年,共颁奖411个,其中犹太人获奖65个,在得奖人数中占15.8%。而全世界扰太人总人口约为1600万,在世界总人口60亿中,所占比例不足0.3%!如此高的得奖比例,是世界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犹太人在科学、哲学、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首先得从犹太人的历史说起。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离开两河流域来到巴勒斯坦,在此定居了1000多年,直到公元135年被罗马人逐出巴勒斯坦,开始了长达1800余年的流散生活。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为了信仰,为了生存,非常注重学习,始终把对子女的教育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他们明白,在异国他乡没有文化知识是很难站得住脚的。资料显示,世界上任何角落,只要有犹太人的地方,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总是最高的。以色列在建国初期,尽管经济非常困难,但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6%以上,超过了当时的美、苏、英、法等国。同时,政府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16岁以前的青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这一政策的结果,是为以色列培养了大量方方面面的人才,为这个年轻国家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这句话很有道理。对于我们年轻干部来说,只有学深、学透、学精、学通,才能做到心中装着真理,手中握着真理,用真理的力量去凝聚群众。
首先是要向书本学习。有一种说法:"领导者应有点书卷气",这一说法我赞成。领导者是否有书卷气,从他们的待人处事、言行举止中就可窥见。富于书卷气的领导者,给人的总是一种彬彬有礼、镇定自如、豁达雅量、满腹经纶的感觉。当然,领导者是否有书卷气,绝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形象,说到底还是干事业的需要,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要知道,一个光有感情、热情而不好学无才情的领导者,是不可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者书卷气之滋养,是以读书积淀为底蕴的。书读得多了,领导者自然就少了俗气多了清气,少了媚气多了骨气,少了霸气多了和气。因此,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好学者,他们不但做官前勤奋好学,入仕后依然手不释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讲到,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全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伟大的读书者不一定是伟大的领导者,伟大的领导者一定是伟大的读书者。
二是要向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才能,对于年轻干部来说,人民群众是学习知识、增长才能的源泉。我们只有虚心地向群众学习,运用从群众中来的方法,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才能体现群众的愿望,为群众所接受,最终使群众受益。
三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江泽民同志强调,"理论学习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我们工作在基层的同志来说,就是要紧密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之风,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积极探寻经济社会发展的良策,认真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要建立科学的"学习链"。就是要遵循理论学习的内在规律,实现认知-认同-践行的有机统一。认知是前提,就是学习、了解和掌握理论;认同是关键,就是结合实际思考和消化理论,把科学理论变为理性认识;践行是目的,就是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按照循环往复的要求,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真正在消化、深化、转化上下功夫。
2、深入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较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总书记的这段话,为我们提高做群众的能力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深入实践。首先,只有深入实践,才能了解民情。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到困难群众家中,到生产困难的厂矿、企业中去,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让他们"诉诉苦"、"吐吐怨",把掏心窝子的话说给你听,这样,才能了解群众之所想、所盼、所急,解决起问题来才能心里敞亮,有的放矢。有位老同志这样说过,"现在有的县乡干部,家在城里住着,小轿车接送上下班,靠电话和会议代替工作,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执政能力?"老同志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深思。其次,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解民之难。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当群众在困难的时候,领导干部要做他们压不倒、摧不垮的"主心骨"。当洪水冲毁了他们的房屋和财产,群众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领导干部要第一时间坚定地站在群众中间,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大多数群众对一项举措有意见、表示反对的时候,领导干部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取舍标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一个地方工作推不开的时候,领导干部要把更多的关爱倾注于群众,体察他们的苦衷,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一件一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拥护。

3、研究问题。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说道:"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从长期的观点看问题,具有一个清晰的策略、目标与远景;必须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了解各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研究问题。只有问题研究得透,才能当好领导者,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有一种说法:领导者应有"问题意识,"脑子里应有"问题流"(非瘤),这种说法我也很赞成。思考问题不思考问题,遇事后反映是不一样的,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事例都说明,不研究问题就找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抓不好落实。对于落实不够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领导者不重视研究探索。
有的同志认为,既然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只要照着文件和精神"埋头苦干"就行了,而研究探索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虚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可否认,抓落实主要应当"照着干"、下实劲,但这与研究探索并不矛盾。因为任何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对真实情况和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而大政方针提供的只是目标方向和基本遵循,如果不重视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实际,不注意探索能够使大政方针落地开花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是不可能抓好落实的。因此,研究探索与抓好落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搞好研究探索有利于抓好工作落实。
也有的同志认为,研究探索是决策者、"上面"考虑的事,自己职位太低、层次不够,没条件也用不着去搞什么研究探索。于是,在工作中满足于做"收发室",习惯于当"传声筒",遇到问题绕着走,不动脑子想办法。这种态度是不负责的。抓好落实,推进工作和事业,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结合实际需要,研究探索抓好落实的办法和途径。当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担负的职责不同,研究探索对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研究探索如何抓好全局的工作落实,基层领导干部乃至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则需要研究探索如何搞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落实。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其实也就是鼓励通过研究探索更好地开展工作。大家都重视研究探索,抓落实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4、锤炼党性。简单地说,就是要牢记三句话:"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党员领导干部,像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时时处处事事想到自己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角色意识、党员领导干部意识,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去该去的地方。做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在言行举止上做党员领导干部,不搞理论脱离实际,说一套做一套,说的和做的不搭界;不搞双重标准,两套语言系统,对别人严格要求,而自己为所欲为;更不能搞手电筒式的教育方式,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只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根本做不到。像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把党章的要求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让群众评价自己像不像党员领导干部。

 

Copyright @ 2013-2014,All Rights Reserved.中共武汉轻工大学委员会主办  武汉轻工大学版权所有